蓄冷技術分析
蓄冷技術作為電網移峰填谷的重要手段,具體方式包括水蓄冷、冰蓄冷、化合物蓄冷等,其中冰蓄冷因其蓄冷密度大、送水溫度低等優點逐漸成為主流蓄冷技術。目前國內已應用的冰蓄冷項目中,基本以冰盤管、冰球形式的靜態制冰系統為主。但靜態冰蓄冷存在傳熱熱阻大、制冰效率低、負荷響應能力慢等缺點。為了解決或避免傳統冰蓄冷的固有缺陷,動態冰蓄冷技術的概念應運而生。經過多年發展,現有動態冰蓄冷技術主要有過冷水法、刮削法、噴射法和真空法。其中過冷水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一種動態制冰形式,該方式制取的冰晶小且均勻、制冷效率高,設備相對簡單。
過冷水動態制冰現狀,過冷水制冰就是利用水在過冷狀態(低于0℃)下不結冰的特性,解除過冷產生冰晶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就率先展開動態冰蓄冷技術的研究。Wakomotos等研究了結冰基體表面粗糙度對過冷水發生結冰的影響,發現表面粗糙度的增大更易引起冰堵。齋滕彬夫等研究了復雜流動以及對結冰基體表面的按壓、摩擦等作用對于結冰發生的影響。國內研究起步較晚,到21世紀初清華大學、同濟大學等開始動態冰蓄冷的研究。曲凱陽等引入不同結冰基面的最低不結冰溫度概念。近年來冰河集團為解決蓄冷技術提出了間接制冷方案,大大緩解間接蓄冷時遇到的問題。
總的來說,目前針對過冷水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堵影響因素、解除過冷方法、系統穩定運行等方面,而關于如何提高過冷水動態制冰效率的研究很少。間接式過冷水系統由于增加了載冷劑循環系統,其二次換熱性能和功耗將成為影響制冰系統效率的重要因素。
冰河冷媒應用于制冷行業,解決了傳統載冷劑腐蝕設備、效能低下、污染環境的三大難題。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,冰河冷媒2001年獲得遼寧省科學技術獎;2002年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用戶放心品牌;2005年,LM冰河冷媒被科技部、商務部、國家質檢總局、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確認為國家重點新產品;2006年獲得遼寧省企業技術常新成果展覽會最佳創新產品獎;2014年LM冰河冷媒獲遼寧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,入圍2016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行業總決賽,2017年獲朝陽市名牌產品稱號,2018年獲遼寧省名牌產品稱號,冰河商標為遼寧省著名商標。


